体育学院
栏目信息
【发展规划】体育学院“十三...
【发展规划】体育学院课程建...
【发展规划】体育学院十三五...
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概况>>发展规划>>正文
【发展规划】体育学院课程建设规划
2016-03-16 20:43  

 

我国体育事业规模和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对专门从事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体育学院为适应体育事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现状,设置了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为了提高设置专业各方面的质量,使体育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健康有序的发展,围绕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本院实际,制订2016年-2020年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发挥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达到甚至超过同类院校办学水平,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同时,充分考虑人才需求和自身优势,科学确定课程建设目标,培育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

二、专业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体育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体育产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量也急剧增长。这期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体育专门人才来推动体育专业的成熟稳定发展。我院现有两个体育本科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设立于1999年,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各类体育人才的需要,于2004年新增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我院坚持拓宽学生知识基础,积极发展其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的办学模式,立足社会,为新增专业拓展发展空间;根据社会对应用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适时调整培养目标,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

三、专业建设定位

(一)以培养体育教师、健身指导、运动休闲教育类人才为核心目标

根据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运动休闲与健身场所的快速发展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当前我院应该加快培养体育教师、体育休闲、健身场所的健身指导人才和运动休闲教育人才。

(二)构建“知识—素质—能力”为特征的综合素质教育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知识:要厚基础、宽口径,实现由单一体育专业的知识教育,向综合性的知识教育发展。即使在教授专项技术的时候,也应该加入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使学生不仅了解该项运动的运动技能,还要了解其历史、现状、规则、组织竞赛方法及与该项运动有关的其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能够使学生独立完成该项运动的组织和教学工作,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素质: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完成由专业素质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精神。

3、能力:由侧重于获取知识的教育向增进创造性的教育转变,尤其要加强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在社会体育工作岗位上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要由以往的“硬性配给教育”向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的“弹性选择教育”转化,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合理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项提高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1、基础课程:包括三个类型的基础课程,即培养文化素质的课程、培养现代科学基础知识的课程、培养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的课程。

2、专业课程:其设置要考虑实用而有鲜明的特色,增加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保健与康复、足球、网球、健美操、跆拳道等相关课程。

3、专项提高课程:拓宽选项课程,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应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性地选修不同的课程,以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4、实践课程:受多种主、客观条件限制,目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的比例小,而这正好与社会需要有实践经验的要求不符合。因此,我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增加专项实践课程的比例。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建立学生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培养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尝试在评价某一门课程成绩时采取“理论或技能分数+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鼓励学生获得更多社会职业资格。

四、专业课程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适应社会发展,深化专业改革,依托学校优势,打造专业品牌。

(二)具体目标:

调整培养目标定位和构建课程体系:面向体育健康教育、体育健身、运动休闲领域培养健身指导和运动休闲教学等应用型创新人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方案,如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保健与康复、足球、网球、健美操、跆拳道等课程。

建设特色课程与教材: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评价方式等进行综合改革,建设一批体现本专业特点的专业特色课程和岗位技能,大力推进教材建设,编写适合我院专业特点的教材。

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和改革专业实习:以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构建教学实践与社会服务的实训平台;以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通过校企合作和推进专业实习改革,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和具有较强教学、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为专业办学奠定雄厚的基础。

建设教学保障体系:新建本专业特色教学场馆设施,如网球、跆拳道馆等场地设施;全面推进质量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改革与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综合支撑体系,有效保障专业改革与建设目标的实现。

五、专业建设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体育与健康教育、社会体育发展要求,能独立组织和指导群众进行健身、娱乐休闲等活动,并能独立组织和管理各类体育活动,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体育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能掌握体育运动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体育运动技能,适宜在中小学校、各级体育行政、厂矿企业俱乐部、社区健身会所、体育场馆、健身中心、宾馆饭店及旅游部门的运动休闲中心工作;部分毕业生成为体育私营企业主,直接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和财富。

(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优化整体结构、稳定骨干队伍、培养优秀人才,建成一支整体素质高、充满活力、适应经济发展以及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1、优化内部结构。完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制度,以形成知识结构合理、梯队结构合理、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对本系专兼职教师进行提高和培训,合理利用我校其他专业的人才资源,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聘用,创造宽松的用人环境。

2、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机制,提升专业师资队伍的层次和职称层次,提高教师队伍学历,高级技术职称教师占40%以上,其中正高职称达4—6人。逐步形成教师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3、引进高层次人才,造就优秀人才。

4、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教师的敬业、乐业、专业、创业精神。

5、鼓励教师到国内其他高校进行专业进修。

(三)课程建设规划

根据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社会需求岗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课程设置应由如下几部分构成。

1、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人文素养和现代科学知识等基础素质为教育目标。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及人文社科类等课程。一般以公共必修课形式出现,其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多为公选课。

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主要包括构成体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类课程,一般多以必修课形式出现。

2、专业课:按照教育部有关专业规范设置专业主干课(或核心课) ,授予学生本专业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以必修课形式出现。

3、专项课:为使学生在专业的纵向上加深或横向拓宽而设置的专业性较强的选修课。

可以设置为课程模块,根据学校优势、特色与传统而设置专业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保健与康复、足球、网球、跆拳道等方向。此外,还应随着市场变化开设新兴健身项目的选修课。

4、实践课: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应使课堂教学与技能培养和专业实习紧密结合,在教学计划的每一门课中都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践课,并使相当比例的课程学习放在专业实验室和专业实践基地进行。

(四)教材建设规划

一方面,引进和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成果和教材;另一方面,组织有关专家和教师编写相关教材以及辅导材料。抓好软件教材的建设,积极编制精品课件。

(五)教学研究

根据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每名教师在工作之初都应当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向学生传递最新的专业发展信息。另外,加强与外界学术交流,不断汲取同类兄弟院系的办学特色和经验,以使本专业建设有较高的起点、科学合理稳健的发展。加大经费投入,设立与本专业建设相辅相成的专项经费,并每年有适量增加。

(六)教学管理

制定教学巡查制度、教学督导听课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同行教师评教及学生评教制度,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价工作,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招生就业方面,已制定体育专业招生标准、毕业生跟踪制度。

(七)专业特色规划

注重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充分利用湖南理工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和优势,为体育专业的学生设置方向性更为突出、领域更为宽泛的专业课程,在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保健与康复、足球、健美操、跆拳道等方向上加大教学力度,形成特色品牌。

                                 

                                2016-3-16

关闭窗口
学校主页 校学工部 校教务处 校招生网 校就业信息网 校研究生院 校信息中心 校图书馆 校团委 湖南省体育局 国家体育总局 书记校长信箱

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版权所有